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十六章、百家姓 (第2/3页)
北朝之际的胡姓转为汉姓尚未发生,理论上就应该差不离了吧。裴该掐指一算,老先生平均每天要写三千多字,在这年月算是高产了。但是董景道也在所附书信中明言,我这只是初稿,还需核校、润色。一则我学问有限——主要是手边的资料不足——肯定会有错漏,而且对于某些家族的传承、官途,纯属道听途说,理应反复核实;二则具体排名谁高谁低,这得裴公你拿主意,我写的篇章先后,你就随便调整吧。裴该当即将幕中文学之士全都召唤了来,要他们详细审校这部《姓氏志》,然后跟裴嶷两个商量了好几天,定明高下,并且还多添了一姓进去,凑足一百之数——裴文约多少有点儿强迫症。完了裴该又单独唤来郭璞,说借用卿这支如椽大笔,以《姓氏志》为基础,帮我写一篇《百家姓》出来吧。《姓氏志》在士林中流传,《百家姓》则可以作为启蒙教材——就跟后来宋代的《百家姓》那样。裴该还在徐州的时候,就下令军中将吏都要认识五百个常用字,后来把范围扩展了,士卒也都可学——不强迫,但若不识字,你觉得自己有机会升迁吗?等到入关执政,他又搜罗抚养了数百孤儿——既有兵卒子弟,也有本地失怙者——目标当然是要培养成新时代的“羽林孤儿”。可是无论兵士还是孤儿们,以及为做官而必须学习的技术工,都缺乏一本认字的初级读物啊。所以今天趁着《姓氏志》即将火热出炉的机会,裴该将重任交到了郭景纯的肩膀上。要求很简单,只列籍贯、姓氏,四字一句,写成易诵易背的韵文。郭璞领命而去,这种活儿对他那当然是小as啦,不到三天,便将初稿呈于裴公过目。裴该打开来一瞧,只见开篇先是:“国姓司马,天开晋图……”裴该本人是很希望把河东裴氏列为第一名的,但他终究还是晋臣,势必不能把那个宋版《百家姓》里吊尾的复姓给撇喽……所以裴姓只能第二——“闻喜有裴,如柏巍巍……”再下面是——“颍阴荀氏,圭璋取携……”荀氏本为天下高门,荀组见为太尉,但这些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裴公他才刚诞生的嫡子,外家是姓荀啊!“煌煌晋阳,高门曰王;恢恢乌氏,传家名梁……”把太原王列在第三名,是裴该特意嘱咐的,同时他还把琅琊王一杆子打到了第十九名去;至于乌氏梁姓,梁芬老头子挺识趣,如今虽然随驾前往洛阳,却理应想尽办法,把他的心仍然留在关西。接下去——“遒县有祖,国之貔虎;一世武库,杜陵称杜……”京兆杜氏,在关西士人中列名仅次于梁氏,表面上是尊敬当年有“武库”之称、允文允武的名臣杜预,然而实际理由却是:杜乂那废柴的病总也不好,起不了身,杜家如今就根本毫无权势可言。再往下排,一直到第十名分别是:平原华(尚书右仆射华恒、散骑常侍华辑之族)、弘农杨、河东卫(卫展之族,所以前十名里仅河东一郡就列名两家)。十一到二十名分别是:荥阳郑、高平郗(郗鉴之族)、平阳贾、济阴卞(卞壸之族)、范阳卢(旧族,刘琨幕下见有卢谌,裴该幕下有卢志父)、清河崔(旧族,刘琨幕下有崔悦)、陇西李(李容、李义一族)、中山刘(刘琨之族)、琅琊王、乌氏张(即凉州刺史张轨、张寔一族)。再往后则有:南阳许、泰山羊、京兆韦(韦泓之族)、博陵崔、赵郡李、河东柳(柳习、柳卓一族)、陈郡袁、京兆宋(门下侍中宋敞、前平东将军宋哲一族)、济阳虞(司马睿妃虞孟母之族)、陈留阮、吴郡顾(顾荣之族)、冯翊严(散骑常侍严敦之族)、平阳邓(尚书邓攸之族)、安定胡(胡焱之族)、陈郡殷(殷峤之族)、中山甄(跟甄随完全没有关系……)、冯翊游(游遐之族)、太原郭、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