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风雨大宋 第278节 (第4/4页)
打得顺手这一说,龙图多虑。西域本汉唐故土,有了机会当取则取,不能存妇人之仁。但没有机会,也要有耐心等下去,不能够得了地盘,失了人心。一切等到铁路修到黑水城再说——对了,改黑水城为居延县,朝廷已经同意,只是还没有合适的知县人选。” 包拯道:“到那里做知县,可不是什么都行。” 杜中宵道:“正是如此。我这里没有合适人选,龙图有人举荐吗?” 包拯想了想道:“此事要想一想。到那里的人要有吏干,最好还是进士出身,急切间难觅人选。” 知县官太小,有能力有前途的人不来。居延县地位又特别重要,非精干官员不可,还要能够节制周边蕃部,最好是有在边地为官的经验。杜中宵认识的官员不多,根本没有合适的人。如果包拯也没人,那就只能由朝廷选派了。杜中宵手中空握一堆举荐名额,却没什么人才可用。 铁路一到黑水城,不但是西域受影响,党项的河西地区同样会受到影响。从居延海沿着弱水逆流而上,可以直达甘州。虽然这是一条季节河,能够通航的河段不多,但一路上有水,就解决了大漠中行军的最大难题。到时镇戎军攻灵州,黑水城攻甘州,党项就垮了。 契丹的耶律重元和耶律洪基双方摩拳擦掌,大战一触即发。党项大败之后,被吓破了胆,拼命地筑城造破,河曲路周边安定。现在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尽快把铁路修到黑水城。 黑水城位于弱水下游的内陆湖旁,就是汉朝时的休屠泽,唐朝时的居延海。单车欲问边,属国过居延的居延,就是那里。汉时为武威县,唐时为居延县,杜中宵要改黑水城为居延县,便是因为如此。 居延海周围水草丰美,自汉时就开始屯垦,是大漠中难得的人口聚居地。不过也正是因为四周全是大漠,一旦开垦过度,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放弃种植,耕地很容易沙化。杜中宵吩咐赵滋,大军驻扎,尽量靠后方供应粮食,不在居延海一带屯垦了,而是以放牧为主。只有条件特别好的地方,可以垦为稻田,植以桑枣,而不种植旱地。说到底,铁路通了,粮食就有了,成本说不定比当地种植还便宜。 不靠本地供应粮草,居延海周边驻扎十万大军,也不是难事,反正只要有水就行。面对数千兵马就可以纵横无敌的河西数州和西域,这样一个基地, 足够威慑各个势力。 包拯怕杜中宵打得顺手,便是这个原因。与契丹和党项相比,伊州、高昌太弱小了,赵滋一军就可以把他们灭掉。杜中宵何必考虑两个小国的仇怨,还分别接见,太过浪费精力。让他们尽快认识现实,知道中原兵马已经再次兵临西域,一切势力都是螳臂挡车,才是必要的。 重入西域,最重要的不是武力,而是要得到当地人心,有了人心才有一切。说是背靠商路,西域许多繁华地方,那也只是相对繁华,与中原无法相比。由于生产落后,西域支撑不了太多人口,方圆数千里的地盘全部加起来,人口不足当内地一大州。没有本地人的配合,大军撒胡椒面一样撒在各处,成本太过高昂。进驻那里,还是要集中兵力于几个要害之处,其他地方鞭长莫及,要靠地方自治。自治的势力能够心向中原,则一切好说,不然还是无穷后患。 汉人屯垦,必然是依靠大军驻地,随着时间慢慢扩展。这个过程急不得,急也急不来。 夜里杜中宵在后衙院里摆了一桌酒宴,为两位使臣接风,文武官员一起作陪。 分宾主落座,陈希亮和廉成分坐左右两边,怒目而视。 杜中宵道:“酒宴饮酒谈笑,两位使臣有什么恩怨,暂且放到一边。若有什么愉快的事情,小心我派人把你们轰出去!” 两人忙道不敢。 杜中宵吩咐上酒菜,对张岊道:“将军派一亲卫,持我剑在侧,哪个不守规矩,斩!” 张岊应诺,招了一个亲兵来,取了杜中宵宝剑,让他捧着站在一边临酒。这个时代喝酒,一般都有监酒官,多是大家指定一人。谁犯了规矩,由监酒官定惩罚。杜中宵是一路之帅,亲兵捧宝剑在一边做监酒官,可不是玩笑。有的大将,说斩那就真斩了。大家知道杜中宵不会这样做,也不敢触霉头。 陈希亮和廉成看了,都别过头去,不再看对方。两心里明白,这样做不是震慑胜州的官员,而是震慑两人,不要坏了酒宴的气氛。敢这样做,就说明了杜中宵不把伊州和高昌放在眼里。 一会酒菜上来,都是陈希亮和廉成两人闻所未闻,见所未见的。两人心中的不愉快,渐渐都先放到了一边。管他什么军国大事,先吃饱喝足了再说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