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88章 (第1/2页)
第一波吃席的是亲近重要的客人,等他们下桌后,村里和一般关系的宾客才能轮到位子。 礼是叶青竹上的,一群不识字的人,是不会请记账先生的。 因为浪费笔墨写了,他们回头也看不懂。 或许有认识个一二三十百千的,但是换成壹贰叁可就不认得了。 乡下红白喜事上礼也有意思,取媳妇呢和嫁闺女是给粮食,生孩子办百天满月是鸡蛋白面,老人故去则给五谷杂粮和纸钱。 闫家请了侯老爷子,各家出门都称好了粮食的。 侯老爷子只需要记得谁家拿来多少,过后跟闫家一念叨就成。 这可是小村子的好处了,人家多了真记不住。 巳进了巳时,众人就开始等着男方来接亲。 村口专门安排了人等着,小孩子们嚷着跑来跑去传话。 巳时过两刻,村口已经能听到鼓乐之声。 上姚的人就是舍得花钱,除了大鼓小鼓外,一对吹笙的,一对吹唢呐的,一对镲。 热闹是真热闹,也一定贵! 闫家的姑爷牵着一头带了红布扎花的小毛驴,村口早有人去闫家报信。 村里的小孩子们疯了一样又跳又喊,围着鼓乐不肯走。 大姑娘,羞脸庞。 今日要认新爹娘。 好儿郎,莫慌张。 明年就把爹爹当。 …… 媒婆头戴大红花,说着喜庆话。 待到吉时,给新嫁娘蒙了盖头,背出门去。 嫁闺女的心中有喜有涩。 女儿长成大人了,他们两口子挑了又挑,给她找个好婆家。 可过了今日,闫珍就是姚家的媳妇。 旁观的人赞叹好大的手笔,不怪闫老头两口子使尽了办法凑嫁妆。 新嫁女拜别爹娘。 姑娘落下离娘泪,不见亲娘心有凄。 自此踏上别家路,难再承欢父母膝。 燕北的规矩各不相同,且百姓之间本就礼节粗简。 白狼县多为外来户,如今更是杂乱难辨。 野鸡岭镇上这一套婚俗流程,已经是数年来揉合后的俚俗。 娘家人若是心疼闺女,就凑出双数的人送亲。 路程相近的送到婆家,吃了酒菜再回返。 实在距离远的,送出一二十里也有。 还有那种随便给拿一两身旧衣裳,一个小包袱,到了日子把闺女推出门,这闺女就算嫁完了。 闫珍她哥哥,带着村里儿女双全的年轻男子送亲。 村里有这样的人家,提前都打听过闫老头或是闫王氏。 原定就是不送亲的,不知怎么睡了一宿觉又改主意了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