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541章 天花板 (第2/3页)
剧演员离开了,然而说实在的,冯大师,黄大师等人以前都给出过精彩的演出。对比他们早年的表演功力,这些年似乎也没见怎么退步。” “如果说良心点,他们这些年似乎也没有什么退步,依旧展现了高超的功力,那为什么他们没有以前搞笑呢?” 难道大腕儿们都集体越演越回去了?怕也未必吧。 直到我今年看了《你好,李焕英》我才找到了原因! 记得有这样一句台词:原来你是备胎呀! 这句台词本身并没那么好笑……吧? 但为什么大家想起来就笑呢?甚至,看见题图这个,就笑了呢? 近些年的语言类节目,并不缺漂亮的涮人词,蔡大师年复一年更新不止的毒舌语录;冯大师俏皮不止的流行语,都很妙,当时说出来,好玩,有趣。 但何以无法成为“原来你是备胎”这样的句子? 换个比方。 马三立先生的“逗你玩儿”这句话,本身有什么好笑呢?“挠挠”俩字,本身有什么好笑呢? 普通逗乐,是人身攻击! 高一点的逗乐,是自嘲,耍萌耍贱,都算。 再高一点的,是以自嘲的方式嘲弄别人。 最后这个,是要设情节的。 那些本身不好笑的台词,所以在我们记忆里那么好笑,是因为处身于情境中。有前因后果。矛盾集中爆发! 这些话的好笑之处,依然是当时的情节,立人物,讲故事,到一个矛盾点,反差来了,大家哈哈笑。 因此小品的本真是有人设,有冲突,有完整的剧情,而不是段子堆砌,碎片话的包袱! 不是那些人不搞笑了,而是他们现在讲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剧情,完全不讲逻辑,没有起伏何来爆发,没有酝酿何来高潮? 这段话引起了许多人的赞同! 冯大师道:“是呀,小品的本真还是讲一个故事!” 黄大师:“我说这些年怎么觉得有些不对劲,原来我走了弯路!” 赵大师:“英雄出少年呀!” 网友评价。 “小品,是让人笑的,好的小品是让观众笑过以后能自己去放映出作品所隐含的问题,从而去思考,而不是钢琴一起,语速语气都变慢了,强迫人们去接受这里面的问题。” “小品是好的小品,演员也是非常好的演员,有思想,现在的小品最后都不忘煽情一下,让人哭笑不得,至少我是很反感这个煽情的桥段。 “这才是真正的好的小品。” ……………… 因为《你好,李焕英》,网络上也在讨论小品煽情的必要性。 “大部分现在的喜剧小品就是网上去抄段子,然后把段子弄几个人去舞台上表演出来就完事儿,创作成本无限趋近于零。主要成本就是在网上请水军吹,蹭热点吹,趁热吹,再把热度炒起来。来自于网民又回归到网民,循环的过程中完成噶韭菜整套动作。” “就这么个逗乐子玩儿的东西,也能被抄去上元宵晚会,我都觉得丢人。人贵有自知之明,觉得自己的生命等同于一台复读机,这是谁都受不了的事情,于是就必须要拔高一下下,不拔高一下下就会难受。” 于是就必须强行煽情一把,以告慰自己空虚寂寞冷的灵魂。” “中国人太累了,连单纯的娱乐活动都要找点所谓高深的意义出来,不然就不安心,总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,而别人在这段时间里不懈努力赶超自己。” “这种焦虑从小学生就开始了,小学生去春游,回来写春游的作文,如果你不写在春游中学到了什么有意义的事,那得分肯定很难看。” “因为没本事让观众从头笑到尾,最后只能强行煽情,其实就是占据道德高点,让你笑不出来,但是又碍于道德高度,没办法骂他们。” “不煽情没有人动啊,编剧又不会编,演员又不会演,只有煽下情,才可以勉强维持气氛这样子。观众个个都是人才,又会捧场,超喜欢在台上的。” “靠煽情撑场子的喜剧,死套流行语,“接地气”,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