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657节  (第1/2页)
    原因其实很简单,慈安晋位母后皇太后之前,是从大清门抬进宫的正宫皇后。通俗的说,名分上,她天然就是皇太后。    而慈禧,是由懿贵妃晋位的圣母皇太后,地位虽尊,却只是副太后罢了。    正所谓,两宫垂帘,亲王秉政,以东后为尊是也。    俗话说,天无二日,国无二主。    东太后宽慈,西太后严苛,两个太后一起管孩子,同治帝就不好管的放了鸭子。    等慈安驾崩后,慈禧太后终于熬出了头。    时逢,同治帝得了花柳病,英年早亡。    慈禧力排众议,强行议立亲妹妹的儿子为帝。    这便是大义名分的厉害之处了!    弘昀陪着老皇帝,住在畅春园里,看似不起眼的小事。    实际上,将来的某一天之后,老四就可以借机,大书特书一番。    看破不说破,才是好朋友!    玉柱心里有数,弘昀重农的务实态度,深深的打动了老皇帝。    堂堂大清帝国,亿万臣民,却仅有十几万日益腐朽的八旗兵镇场子,江山的根基始终不稳。    若是粮食大面积的欠收,导致大规模的流民起义,只怕是再想退回关外龙兴之地,也不太可能了啊!    过了几天后,老皇帝忽然召见了玉柱,叮嘱说:「黄河又决堤了,老四硬要亲自去查,朕拗不过他,便允了。你反正也闲着没事,就陪着老四一起去河南勘查灾情吧?」    嗨,老皇帝的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,玉柱还怎么拒绝?    不过,玉柱没有忘了老十三,便主动提议说:「汗阿玛,十三哥也非常精通河务,不如命他一起去勘灾吧?」    老十三和老四穿一条裤子嫌肥,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。    玉柱和老四已经正式决裂了,再无转寰的余地。    这么一来,老皇帝倒也没有泛起猜疑之心,略微想了想,便点了头。    于是,朝廷明发上谕,雍亲王老四为钦差正使,老十三为副使,共赴河南勘灾。    老四这个人,一贯的面瘫,喜怒不形于色。    说好听点,老四是不苟言笑。不好听的,那种冷酷的面相,就是活阎王了。    一路之上,呆看着老四的讨债鬼模样,玉柱想想就觉得腻味。    有老十三在身边,那就不同了,喝酒有酒友,打架有帮手,逛姬院有同伙。    就算是,玉柱和老四不对付了,吵架了,也有人从中调和关系嘛!    实际上,玉柱的心里非常有数,老皇帝故意派他跟着老四去河南,就是担心老四大展拳脚的乱来。    老四这个人,办差太认真了,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,恨不得把贪官恶吏们,一网    打尽。    但是,老皇帝年事已高,施政以宽,不想折腾官员们,以免坏了仁君的好名声。    父子两个各怀鬼胎,事情就很麻烦了。    老皇帝思来想去,也只有玉柱出马,才有可能制止老四的轻举妄动。    没办法,除了玉柱之外,哪怕是满洲首相嵩祝,都无法阻挡老四在外边乱来。    钦差出京,照例要走陆路至通州,再从通州登船,经运河南下。    临出发的这天,玉柱正在和妻妾们道别,门房来禀,十三爷来了。    玉柱闻讯后,不由微微一笑,等的就是老十三呢。    道理其实很简单,老四本是超级人精,老皇帝故意安排玉柱跟着一起南下,肯定存有监视之意。    老十三提前来见玉柱,只怕是听了老四的吩咐,主动来找玉柱协商合作的章程吧?    如果是老四来了,玉柱肯定会远出二门迎接。    来的既然是老十三,再这么做,就显得交情反而不深了。    老十三进院子的时候,迎面就见玉柱正笑吟吟的立于台阶下。    「哈哈,我带了几大车的好酒,路上帮我一起喝个精光,可好哇?」老十三一张嘴就是酒的事。    玉柱浅浅的一笑,拱手道:「十三哥,只要你不怕烂醉如泥,我肯定没所谓的。」    这就属于是骂人揭短了!    老十三的确是好酒量,但是,和玉柱拼酒,他从来没赢过,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。    进屋之后,老十三瞥了眼四下里,见只有吴江在侧,便主动说了来意。    「好弟弟,四哥说了,你不可能不劝,他不可能不杀,唉,真这样,就会被外人看好戏了呀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