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31节  (第2/2页)
。”萧队长这才告知一声。    徐友亮一怔,忙在包裹皮里翻找,都快拆散了,半张纸片都找到。    “谁寄得呀?小徐,尺寸还挺合适,一看就是专门给你买的,准是熟识你的人,你快说是谁,我们认不认识?”老王好奇打听。    徐友亮看着空荡荡的包裹又要沉下脸,这人!就不知道顺带捎封信?好好地怎么跑上海去了?出差还是让别人给稍的?做事总是这么没头没尾。    不过想起刚才匆匆瞥了眼的两件衣服,别说,正好是他的尺寸。难为她能记得住,不由得就放缓了脸色。    刘局笑的意味深长:“新南市哦,你们仔细想想?”    晚上回到宿舍,徐友亮洗漱过才掏出来包里的两件衣服仔细端详。    颜色还不错,是自己喜欢的。    套上去,尺寸果然正合适。    算你有良心!    转天一早休息日,徐友亮骑单车直奔省城,到省邮局去发电报。    县里也有邮政点,可以寄信收信,但是电报只能代发。写好了单子,邮递员晚上接件时候再给来派信的同志带回省城,晚一天才能收到。    徐友亮等不及,直接去了省城。    写完电报纸,徐友亮递到窗口:“加急。”    电报员看一眼穿制服的公安,忙道:“好的,马上。”    新南市小洋楼,叶青正焦急等待消息,这边也没闲着,快过年了,小洋楼里的气氛明显不同平常。    谁家条件宽裕的给家里老大扯布做件新衣裳,那孩子准高兴地满楼宣传。没做新衣裳的也把棉袄拆洗干净,家里打扫打扫,新年伊始,万象更新。    叶青刚出门就被人喊住。    “小叶妹子,有你电报!加急的!”李玉坤小跑着过来,两根大辫子在胸前一颤一颤的。    叶青道谢接过,赶紧回屋拆开。    “衣服收到,合身”    看了地址,好半天叶青才想起来,这是徐公安吧?    这几天光忙着琢磨叶家的事,刚才还以为是前沟子村李队长给自己回的信。    衣服收到那就收到了呗?叶青随手把电报放窗台上。    新年做新衣,都有新衣服穿了,叶青也拉着田婆婆去做新棉袄。    “叶啊,搞到棉花了?”田婆婆问。    叶青举了举手上的大包袱:“没棉花,有这个也能做。”    田婆婆费解,叶青故意卖关子,就是不告诉她包袱里是什么。    买棉花要专门的棉花票,可不是人人都供应的,属于特需商品。产妇和新生儿才有,新娘子凭结婚证也能给一张。    今年的产妇每人二两四钱皮棉,新生儿一两絮棉,做个半截褥垫子都不够。    新人每人三两皮棉,凑一起也不够添置一床新棉被,通常两人的旧棉被搬到一起就算结婚了。    七拐八拐,田婆婆带叶青到了一间裁缝铺。    “田……同志。”老师傅显然认识田婆婆,差点喊出旧时称呼。    田婆婆笑的和气:“杨师傅,我要做件新式的对襟夹袄。”    叶青赶紧说:“我要做田婆婆身上这样的斜襟袄。”    “这位是……”杨师傅好奇打量叶青。    “是我邻居,和我没关系。”田婆婆立刻解释。    杨师傅心里明白,不再多问,给两人量完尺寸就开单子写要用的面料里料,叶青把包袱打开推到他面前。    “鹅绒!”杨师傅低呼。    叶青本来想拆棉被的,但是看到里面紧实的棉胎又皱眉,这东西穿身上能舒服?    想来想去,最后拆了件长款的羽绒服,还是受上海裁缝的启发,不能穿的“过时”衣服咱改!    “杨师傅,总共四百八十克,做两件袄子够不够?”    “够了够了,一件夹袄三两绒,露宿桥头也过冬!”    叶青知道他说的是十六两进制,一两折合也就三十克多点,一百克的羽绒能露宿过冬?不知道是俗语夸张还是这时期有特别工艺。    “田婆婆,这么薄不冷么?要不要做厚点?”叶青问。    田婆婆笑道:“足够了,太热身上也穿不住,你年轻火力壮,就更不用。”    叶青听劝,让杨师傅称重后,剩下的包起来。    杨师傅慎重裹好留下的羽绒,轻手轻脚包的严严实实,生怕不小心飞出去一朵。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